综合新闻

“载人航天任务地质学基础”短期课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

发表时间:2025-04-30编辑:余淳梅点击:

通讯员 占晓漫为提升航天领域非地质专业背景青年科研人员的地质基础能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PSCO)联合举办的“载人航天任务地质学基础Geology 101 for Crewed Space Missions)”短期课程2025年4月14日至1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举行。培训的成员来自7个APSCO成员国不同年龄的学员,教师团队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6名教师。课程聚焦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中宇航员应该具备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专题讲座、室内和室外实践学员成果交流等形式开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黄俊教授主持了4月14日的开班仪式并简短发言:深空探测任务的宇航员非常有必要开展专业的地质学训练。上个世纪阿波罗任务、现在的阿耳忒弥斯计划及欧洲空间局的载人探测任务都有专业的地质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宇航员提升探测任务的科学产出。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与培训部资深官员Gantugs Tesgmid先生欢迎致辞中指出,自2021年起,APSCO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行星地质教育培训领域已成功开展了四次合作培训项目。每一次培训不仅得到了APSCO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也收获了参与学员的高度评价。这些培训成果也得到了中国工信部的充分认可,体现了培训活动在推动区域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方面的重要价值。本次培训是在前期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旨在持续推动区域内行星地质领域的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他代表APSCO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本次培训所付出的精心组织与专业支持,并预祝本次培训圆满成功、成果丰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吴教授介绍了学院在行星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科研成果。他指出,学院教师和学生深入参加中国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利用行星遥感数据和返回样品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

课程内容包括:《行星地质学导论》《月球地质》《火山与岩浆作用》《撞击过程》《撞击坑演示》《地球岩石与陨石样品识别》《学员主导的样品描述练习》《外动力地质作用》《地层学》《野外教学:地质实地考察》《火星地质》《天体生物学简介》《综合课程:遥感数据、GIS与地质图的判读与实践》《学员主导的载人任务设计练习》等。讲座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行星地质的核心概念与应用方法。

在实操与展示环节中,学员们开展了撞击坑形成演示实验,直观了解了不同参数对撞击坑形貌的影响;开展了地球岩石和陨石的观察和描述,初步具备了岩石的辨识能力;感受了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的基本方法;动手处理和分析了遥感图像并体验了载人月球探测模拟任务设计

课程期间还安排了文化参访活动,学员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武汉名胜黄鹤楼,加深了各国学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友谊。

        本次课程APSCO在行星地质短期课程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响应国家深空探测发展战略、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体现参训学员普遍反馈良好,认为课程内容系统实用,教学安排紧凑合理,帮助他们对行星地质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实地考察环节,学员们表示收获颇丰,启发性强。授课教师讲解清晰,互动积极,能够耐心细致地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课程组织有序,后勤保障周到,食宿安排贴心,为学员全身心投入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