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檀 为了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的融合发展,继2024年后,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区域生态过程与环境演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25年1月11-13日在浙江省余杭良渚古城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长江流域环境演化与文明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大学、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浙江省地质院、浙江省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流域环境演变与长江中下游古文明演进的关系,凝练开展深度合作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会议开始阶段,谢树成院士致辞,并提出了流域环境与古文明关系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包括恶劣环境如何促进古代创新、环境变率对文明演替的影响、不同场景考古遗址与流域气候和水环境的关系等。这些科学难题为会议研讨提供了共同话题,也为后续跨学科联合研究指明了方向。
会上,朱宗敏、陈旭和顾延生分别代表三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汇报了过去一年实验室的建设进展以及未来规划,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流域自然过程演化规律、环境变迁与文化发展、当代人-地关系等领域,充分展现了研究团队具有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和鲜明的研究特色。
随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勤院长介绍了“长江中游史前文明”,重点解读了石家河古城遗址的地理环境、文物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并希望通过地质学与考古学的融合研究,深入理解史前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浙江大学文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教授介绍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明演进历史,系统梳理了从上山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演变脉络,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提供了重要案例。
三个省重点实验室的汇报
围绕长江文化及环境变迁的学术研讨
在对古代文明演进展开热烈讨论的同时,流域自然环境的研讨也精彩纷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超涌教授着重交流了流域的过去气候变化,从气候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季风气候演变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他特别提到新仙女木事件对农业起源的可能促进作用,以及气候波动如何影响新石器晚期的文明兴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辉老师汇报了过去30年长江中游河湖冲淤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在重大工程影响下流域湿地面积缩减、洪水风险增高等问题,并建议通过加强监测、优化水资源调度,提升生态修复工程,以应对这些挑战。
研讨会结束后,全体与会成员前往良渚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馆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习。在瑶山、反山和莫角山等核心遗址点,大家深入了解了良渚文化在城市规划、水利工程以及礼制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与发展。在良渚博物馆,大家欣赏了良渚时期的精美玉器、陶器和石器。大家深刻体会到长江古文明的繁荣与辉煌,极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大家从各自专业角度畅所欲言,交流了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古文化演进关系的看法,并坚定了通过跨学科研究让更多国际同行了解长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决心。
良渚古城遗址与良渚博物馆的现场考察于学习
通过此次“长江流域环境演化与文明发展”的学术交流与实地考察,实验室成员深入认识了自然环境与长江文明演进的联系,为地学与考古学、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和联合攻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将极大助力三个省级实验平台的长足发展,为服务长江流域的区域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