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重走长征地质路|南岭典型喀斯特地貌和基础地质路线(第二篇)

发表时间:2024-09-23编辑:余淳梅点击:

探究鹰扬关混杂岩与喀斯特地貌的地质特征

2024年9月4日,迎着烈烈的骄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走长征地质路和南岭经典地质路线考察队一路奔赴向西南,来到湖南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交界的鹰扬关,探讨扬子地块与华夏陆块之交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随后到桂林市考察喀斯特地貌特征,奔赴兴安县探索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地灵渠,最后到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后结束行程。

9月4日上午,考察队抵达了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铜锣塘,在G323国道旁观察了鹰扬关混杂岩的岩性组合、断层构造等典型地质现象。首先,何卫红和徐亚东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关于鹰扬关混杂岩以往工作的关键地质问题:1)鹰扬关组和拱洞组的传统划分及其接触关系;2)两者中火山岩的形成时代;3)两者的沉积环境与构造意义。相关认识需要针对两者的物质组成及时空分布展开工作,接着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针对复杂多样的地质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察,采样等调研工作。先从宏观上观察一条近乎直立的断层破碎带(图1),并走近在微观上可见有至少三期构造运动的面理和擦痕,局部有多处规模较小的断层面;随后,考察队一路南行,沿途发现多种岩性组合,包括绢云母千枚岩、凝灰质板岩、碳质页岩、杂砂岩等,间夹有大理岩、变玄武岩和安山岩等,岩性变化明显,大理岩可见原生层理以及两期线理构造,玄武岩保留有气孔构造和枕状构造,偶有明显的蛇纹石化,还可见硅质岩块。

最后,在鹰扬关混杂岩带路线的终点,何卫红和徐亚东两位老师针对已有的观点和同学们的考察见闻,开放性地引导学生们思考相关地质现象的联系,结合将近论古的地质思维,对比大洋盆地、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等地质演化模式进行总结(图2),同学们推测其可能形成于洋陆俯冲环境,从前寒武纪的相对深水的海洋环境到现今的南岭山脉地貌,真正诠释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为解决相关争议的科学问题,两位老师指导学生们采集相应的样品进行室内分析,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基础。

1 同学们在鹰扬关混杂岩观察断层破碎带和岩性组合


在途径粤湘桂交界时,鹰扬关隘口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相传建于盛唐时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战略关隘,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名将岳飞曾驻守过此关,太平天国洪秀全、石达开曾率兵在此关激战三天三夜并留下了"太平天国古战场与三十六坟"遗址。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于1931年1月17日夜作为战略转移的55团和58团经鹰扬关时,设有战壕、堡垒等,与广东连山军团发生激战。考察队途径此处,在鹰扬关城墙外听徐亚东老师讲解当年的历史故事,感受红军曾踏过的革命足迹(图3)。

2 何卫红教授引导同学们思考鹰扬关混杂岩带的地质背景

3 地大考察队在鹰扬关城墙外感受红军长征曾踏过的革命足迹

随后,考察队一路西行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和桂林市,沿途可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象鼻山下江水穿洞流过,蓑衣渔翁撑竹蒿乘小舟,横渡在漓江之上,一座座独立的小山在这片土地上星罗棋布,孕育了这里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图4)。广西地区大部分地区岩性上由以水溶性碳酸盐岩为主,大量灰岩广布覆盖,地形上地层产状近于水平,地势平缓,同时气候上由于两广地区的雨量充沛,水系发达,水流速度慢,水溶性的灰岩溶进漓江,形成了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塔状岩溶或“地表流岩溶”在低地占主导地位,外源水汇入产生侧向侵蚀;而锥状岩溶或“垂直渗透岩溶”发生在地势较高处,地下水位较深,降水入渗产生垂向侵蚀。第四纪以来,该地区的差异性构造抬升塑造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即为闻名天下的桂林喀斯特地貌,也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誉美名。

9月5日,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公布,桂林喀斯特成功入选,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再探徐霞客地质行,同学们对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演化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桂林山水孕育出的壮丽奇特的象鼻山自然景观

9月6日,地大考察队一路北上,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考察了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灵渠(图5)。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等,于公元前 221年建成通航,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 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 )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 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 )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入选“世界灌溉遗产”名录。2021年,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8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既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科学保护灌溉工程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研究挖掘其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灵渠的修建,促进了桂北文化与中原、湘楚文化的融合发展,二千年历史跨越,经典的水利文化,拓展为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兴安县城已经成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5 考察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灵渠

最后,地大师生们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该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和红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于2019年9月12日落成,选址为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脚山铺阻击战遗址所在地---全州县才湾镇(图6)。青山埋忠骨,湘江颂英灵,地大师生们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铭记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大力弘扬用坚定信念和烈士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6 地大师生们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壮烈、最关键的一战。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但此役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大的一次。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连同前三次突破封锁线)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包括非战斗减员)。数万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光照千秋的革命丰碑。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是留给师生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学习了湘江战役的革命故事,激励和鼓舞了同学们奋发有为,要继续把革命前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新时代,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愤图强。长征永远在路上,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