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童金南教授

发表时间:2014-03-21编辑:佚名点击:

童金南,男,1962年5月生,博士,教授。1982年获武汉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起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任教。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Smithsonian研究所自然历史博物馆、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和美国Arizona大学作访问学者和合作研究。1996年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现任湖北省地球表层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古生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古生物学会教育与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地层委员会三叠系专业组委员,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通讯委员,国际IGCP-467项co-leader。

主要从事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转折期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事件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叠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生物环境事件及生态系演变等。(1)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 包括界线有孔虫动物群研究、煤山剖面下三叠统牙形石研究、界线处多种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界线处高分辨率旋回地层学研究等,部分成果已被纳入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即“金钉子”)总结报告中作为标志性研究成果;(2)三叠纪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 包括中三叠世腹足类研究、在生态地层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环境地层学”、将生态地层学成果应用于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提出中国下三叠统建阶方案、提出在巢湖建立全球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等,这些工作是三叠系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中的重要进步,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被邀请作为IGCP-467(Triassic Time and Tans-Panthalassan Correlations)的co-leader和国际三叠系分会通讯委员;(3)三叠纪生物复苏研究 关于礁生态系和有孔虫动物灭绝和复苏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外权威刊物和著作上,主张从生态系的角度研究生物复苏的思想,反映了当前主流的国际学术方向。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在美Smithsonian和Elsevier各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4篇,EI收录8篇;曾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