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师
致敬大师

彭志忠:爱国敬业的地大矿物结晶学创派宗师

发表时间:2022-03-31编辑:余淳梅点击: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关于科学发展的会议,也是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前盛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号召要“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5500多名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出席了盛会,这批出席代表中,有一位意气风发刚过45岁的学者,他就是享誉世界的爱国科学家和地大矿物结晶学创派宗师彭志忠教授。


    大会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表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30年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7657项科研成果,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和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武汉地质学院受到表彰的重大科技成果28项,其中由我校独立完成的成果6项,与兄弟单位合作完成科研成果22项。彭志忠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他领导的实验室荣获先进集体奖,他领衔研究的矿物晶体结构、我国发现一批新矿物等2项成果是6项我校独立完成的获奖成果中的两项,占比1/3。武汉地质学院被授予10份奖状,其中有4份是颁给彭志忠的,占比40%。学校获奖数量居于湖北省乃至全国高等院校前列。这是对我校武汉地质学院时期办学水平的充分肯定和鼓励鞭策,也是对彭志忠的莫大肯定和鼓舞。包括我校在内的全国科教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有效激发出来,只争朝夕、奋发图强,为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多作贡献的氛围很快浓厚起来。



 怀着“中国人在科学上要站起来”的梦想并学有所成的彭志忠,在20多年的钻研中,凭着一股子干劲儿和韧劲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深厚的积累和科研功底孕育出磅礴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彭志忠用无数时间和心血、梦想和执着结出的丰硕成果,被春风吹散了阴霾与蒙尘,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科教领域是受冲击最大、破坏最严重的领域之一。许许多多科研工作陷于停滞,一大批科学家无法正常开展科研活动。彭志忠也不能幸免。在历史的风云中,彭志忠因埋头研究被批走“白专道路”“彭志忠道路”。尽管形势严峻,有着种种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初心不改,深耕科学的沃野,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和孤独的坚守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荣辱负重自奋蹄,坚定不移地走在科技报国的志趣大道上,书写了一位顶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事业的忠诚与担当。

 春光不负赶路人。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给彭志忠送来了人生再度绽放光彩的东风。他迎着这和煦的春风踏上科研新征程,继续以初心如磐的赤子状态,在无限的矿物结晶学领域里全力奋战、步履不停。

 地学报国定初心

 1932年,彭志忠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此时的中国,正在被日本一步步侵略。饱受战火欺凌的祖国山河,在少年彭志忠的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也成为他后来不畏艰辛、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能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点事,这是彭志忠的最大愿望。1949年,那在华夏土地上燃烧的战火终于熄灭。彭志忠拼尽全力背水一战,毅然报考清华大学地质系,以求成才报国,从事对国家建设至关重要的地质事业。

 而在彭志忠到周口店、十三陵、开平、大同、宣化、张家口等地实习时,他被大自然丰富生动的地质现象迷住了。选择地质,最初是因为想要在关键领域有所成就、肩负起国家富强的重任。正式接触后,彭志忠爱上了它,大好河山的征途,闪耀着中华民族的荣光。

 彭志忠与结晶矿物学的结缘得益于余瑞璜先生。余瑞璜先生是著名物理学家,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国际一流的晶体学家,曾在1942年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大学期间,彭志忠就经常到物理系听余瑞璜教授讲课,在听了余瑞璜教授的一次报告后,他就对矿物晶体结构发生了兴趣。为此,他到图书馆查阅了有关矿物学的文献,看到上面选用的晶体结构模型全是外国人做出的,他想:书上哪怕有一个晶体结构模型是中国人做出的也好呀!彭志忠痛惜我国结晶矿物学几乎空白的现状,这个曾经萌生强国梦的青年,第一次确立了他人生的方向,从此坚如磐石。心之所向,根之所系。年轻的彭志忠从此自觉扛起让中国晶体学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担子,毅然行走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

首创硕果惊世界

 “既然我们在科学的盛宴中来迟了,那就只好去啃别人尚未啃动的硬骨头,去争得我们中国人的席位。” 彭志忠曾这样说道。事实上,也是这个目标让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愈战愈勇,誓要登上世界科学殿堂。彭志忠大胆地选择了在国内从未研究过的“葡萄石的晶体结构分析”作为攻关课题。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在经过了多次实验测试后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葡萄石结构的硅氧骨干是介于层状和架状之间的过渡类型。经过大量计算验证,他的设想得到了完全的证实。1957年,年仅24岁的彭志忠首次测定了世界上复杂的葡萄石晶体结构,攻下了这个世界难题,被国际权威誉为“不寻常的发现”,而用的设备只是一台医用X光机改装的仪器。这一成果,在世界矿物晶体结构领域里,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填补了我国空白,为我国在该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振奋了我国地质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这一突出成果,让彭志忠蜚声中外。赞扬和歌颂扑面而来,然而彭志忠没有沉浸在颂歌声中,他不断盯着新的攻关目标。“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愿望促使他接连不断地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彭志忠教授为学生讲解他发现的晶体结构现象

 1958年,他测定了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的晶体形态。1962年,完成了塔菲石的晶体结构分析。此后,又不断测定了硼镁石、索伦石、钡闪叶石、斜方闪叶石等20多种矿物的晶体结构。发表后,没有一个在国际上被否定掉。使我国研究矿物晶体结构的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彭志忠的名字也因此被列入《世界结晶学家名录》。1978-1985年,彭志忠教授发现了10余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晶体结构现象。

潜心育人创学脉

 彭志忠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当年留校当教员。全国院系大调整时,他调到北京地质学院矿物教研室工作。先后任北京地质学院结晶学及矿物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武汉地质学院教授,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中心实验室主任、矿物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研究室主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研究矿物晶体形态的人才奇缺,彭志忠接下了矿物晶体结构学科建设的重任。1954年,彭志忠首先为研究生开出了晶体学有关课程,并与其他同志合编出我国第一本《结晶学教程》。其后又结合教学编写出我国晶体图册和《晶体测量》教材。

 

彭志忠主编的教材

 1959年,彭志忠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矿物晶体结构实验室——北京地质学院矿物晶体结构实验室。没有实验设备,就领导几个年轻人,将一台医院用的旧X光机改装成衍射仪,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中国的矿物晶体结构研究。

 在彭志忠的带领下,实验室仅用13天时间,就提出了一个包头矿的试用结构,用35天就测定出其具有184个原子的复杂晶体结构,比国外同时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机构提前5个月发表了研究论文,再次震动了国际结晶矿物学界。

 1962年,彭志忠指导研究生马喆生,赶在处于该领域前列的英国和苏联的前面,测定了星叶石的晶体结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硅氧骨干。成果发表后,被国外的学术刊物和教科书广泛引用,实现了“让中国人测定的矿物晶体结构在世界教科书上出现”的夙愿。

   为了保证人才与国际接轨,彭志忠领导实验室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常接待慕名来访的外国专家。1980年,彭志忠赴巴黎参加了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和第12届国际矿物学大会,他作的《铁橄榄石——高铁橄榄石晶体结构中缺席的有序——无序现象及其成因探讨》的学术报告,被法国和意大利知名矿物学杂志争相发表。

   彭志忠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地质学家,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晶体学科的开创者,他带着满腔热情和一身本领,把对国家的爱倾注在培养社会所学的人才上。任教30多年,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带出了20多名高质量的研究生和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支有较高水平的晶体结构研究队伍,为我国后续研究矿物晶体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病烛燃尽献佳绩

“我不应该住院,以前我都一次一次挺过去了。”

 1986年3月,带着暖意的阳光照进病房,彭志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痴痴地望着窗外,惦记着要研究的课题。对他来说,晶体研究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的秘密让他着迷、探索。

 就在1个月前,医院明确诊断他的病为“肝硬化晚期”加上“肝癌晚期”。组织上要他立即住院,可他一再拒绝,他说:“我现在研究的这项课题,比我过去所有研究成果的总和还重要得多,要抢时间,哪能停下呢!”这项课题,在彭志忠眼中,比生命还重要。

 早在1969年底,学校南迁时,彭志忠也被安排到湖北丹江参加搞“校办地质队”。他承担了3个班150多名学生的综合地质、结晶矿物、晶体光学和造岩矿物课程,还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都精疲力竭,饮食也不好,致使肝炎病毒侵入了他的身体。尽管条件如此恶劣,彭志忠仍坚持着矿石研究。

 科学的春天到来后,彭志忠在晶体研究道路上更是大放异彩。1980年,他领导的研究室,被地质部评为“地质找矿重大贡献集体”,他们取得的成果,先后获得地质部科技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委颁发的三等及四等自然科学奖。

 1983年,彭志忠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更是忘我地工作,连续发表了几篇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他成为了国内著名结晶矿物学家,是1984年国家科委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他先后当选为三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路程中,他的光芒越来越璀璨夺目,但身体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1985年10月,病魔向他进一步伸出了毒爪,医院查出他的肝病已出现实质性病变,也就是肝癌信号。可是,他仍在争分夺秒,为祖国科学发展进行最后的一搏。他三次风尘仆仆,到长沙、武汉等地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作出内容新颖的学术报告,在北京参加科技成果评审会,主持研究生论文答辩,频频接待来访,赶写学术论文,指导十一名研究生。

 

1986年1月,彭志忠(前排左一)不顾劝阻,带重病参加研究生答辩会。图为答辩会现场 

 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实在拗不过组织的再三劝说,他才提了一个小包住进医院。肝昏迷的状况下,他的助手把小包打开,才发现这是一包为准备写一篇更为重要的“五对称”“准晶体”论文所搜集的资料。彭志忠躺在医院里,病魔正严重威胁着他的生命。然而,在生命即将燃尽时,他仍还想着他未写完的论文,惦记着那个晶体世界!

 1986年3月31日,彭志忠因肝癌于北京病逝。

 8年前,迎着科学的春天,他在春融大地、欣欣向荣的时节里绽放异彩,为祖国争得荣誉。

 8年后,依旧是万物复生、春回大地,这个只在科学的世界中高速运转的人,在53岁的盛年猝然长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彭志忠的生命之花凋谢了,但他的灵魂已扎根在祖国大地上,他的学术成果会永远惠及后人,他精神的光芒将照亮更多更远的探索者。

人格光辉照后人

 正是凭着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到1986年,彭志忠领导实验室完成了50余种矿物的晶体结构的研究,约占全国总数的70%,他满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指导发现的许多重要矿石命名为安康矿、湘江铀矿、大青山矿、锡林格勒矿、张衡矿,实现了他青年时就立志用中国地名、人名来命名新矿物的宏大理想。同时,他与有关单位协作,发现或确定了30多种新矿物和新变种,占我国发现总数的一半。这些研究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全国自然科学奖。他还写出了80多篇论文和4本专著,获多项国家级奖励,使我国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彭志忠30余年的心血和汗水,化作丰硕的成果,成为对人类科学史的奉献。但他的奉献远不止于此。从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纯粹、执着的品质,是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的精神。

 有人对彭志忠的学生说:“你们彭老师真像一位魔术师,别人搞不出来的晶体结构模型,到他手上就像变戏法一样,很快就搞出来了。”这位“魔术师”的诀窍是什么呢?这就是: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爱什么,锲而不舍,坚持到底。

 “现在不要一切向钱看,要多想想如何把地质科研事业搞上去。”彭志忠多次这样告诫周围的同志。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彭志忠一心为国、目标笃定、踏实做事、心无旁骛,为国家科学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但从不居功自傲。

 对于他的助手或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无论他花费了多大力量进行指导,成果发表时,他总是坚持不署自己的名或署在最后面;有关部门来了解或采访他们的先进事迹时,彭志忠首先介绍的是自己的助手或研究生的成果,不怕助手和学生们超过自己;外单位的同行们找他请教问题时,他不惜耽误自己的吃饭、休息时间,总是满腔热情地予以接待;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新进展,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向同行、助手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和传授,从不搞学术封锁,他甚至向全国同行们宣布可以开放自己配有先进仪器设备的实验室。他在生活上很少向组织上提出个人要求,尽量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还时刻关心着自己所领导的研究工作,而很少问及家事。

 他的研究生马喆生回忆当年场景说:“那时,他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里,一项项技术、程序,手把手教我们,非常细心。”

 研究生柴钢说到:“有一次看书发现有些问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写信向彭老师请教。没想到,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彭老师的回信,他写了整整三页纸。”

 博士研究生汪苏也说“老师生前的最大愿望是使我国的结晶矿物学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我一定要继承老师的遗志,发扬老师的精神,沿着老师开创的道路走下去。”

 “他是我在学术上最钦佩的老朋友之一,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潘兆橹教授这样评价。

对彭志忠来说,除了“为中国在世界矿物学领域争一席之地”这一件事,其他都为浮云。

彭志忠的这些思想作风为他的同事、助手和学生们树立了好榜样。

 在彭志忠病重期间,地质矿产部政治部授予彭志忠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科委、地质矿产部也下发了关于向著名中年科学家彭志忠同志学习的决定,全国范围内发起“向彭志忠同志学习”活动。

 彭志忠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典型’,但他其实不需要任何拔高,因为他生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是那么真诚实干的一个人。

 

1986年4月4日《中国地质报》宣传彭志忠同志的专题版面

 超脱物外、忘我纯粹,这就是彭志忠。

 彭志忠过早地离开了,但他的名字却和攀登、开创、献身这些词句紧紧地连在一起。在颠沛流离中,他刻苦求学,始终胸怀大爱;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在青年时期立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图大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时,他心无旁骛,抓住一切机会为国家的科学发展服务。他推动了矿物晶体学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根、发芽、壮大的历史进程。他不断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得国际结晶矿物学界的高度称赞,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开创了地大晶体学学脉,使我国形成了一支有水平的矿物晶体结构研究队伍。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时冲锋在前,在社会主义科学建设中敢挑重担,他用自己的纯粹专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赤诚报国走出了一代知识分子为人民为祖国为科学立志献身的路,影响着一代代地大人,继续走彭志忠的道路,复兴民族,为国争光。(文稿创作:摘自校史馆地大红色故事创作团队 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