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界的金钉子,是识别全球年代地层界线的标志。浙江湖州长兴煤山剖面既是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标志,又是古生界与中生界界线的标志,被看作地质历史上三个最大的断代金钉子之一。
1978年5月13日,杨遵仪先生向年轻教师们介绍古生物学的新进展
这颗金钉子的发现和确认,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遵仪先生及其弟子对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相关成果反映出当时地层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作为这颗金钉子的打造者,杨遵仪先生在跨越百年的人生中,上承我国最早的一批地学巨擘,下启诸多至今活跃在学界前沿的翘楚,以其融贯中西的国际视野、甘为人梯的道德情操、臻于卓越的学术成就,树立了地学宗师的典范。
1908年10月7日,杨遵仪出生在广东揭阳。自幼目睹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他,几经颠沛却始终不误学业,立志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79年6月杨遵仪先生在野外
1935年,杨遵仪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赴耶鲁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并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1939年,国难当头之际,他不计个人安危,毅然回到正处于日本军队疯狂践踏下的中华大地,把自己的余生和才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
归国后,杨遵仪曾任教于中山大学与清华大学,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际,来到北京地质学院参与建设,先后担任过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等职,是系主任中涉及专业最多、在任时间最长的一位。
199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温家宝同志出席授奖仪式
来校后,杨遵仪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将自己的师道薪火毫无保留地播撒在了这方校园。即使在文革动乱时期,他的信念也从未动摇,依然努力发挥作用,坚守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本分。1980年,他众望所归地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杨遵仪和王鸿祯(右1)、郝诒纯(左2)、杨式溥(左1),4位古生物学家讨论学科建设问题。
杨遵仪先生强调做学问要立足于国际前沿,十分重视外语的交流作用,曾广泛学习英、法、德等多门外语,其英语水平在地学界更是有口皆碑。他不惜牺牲个人时间帮助学界同仁修改学术论文外文稿,仅第25届和26届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就有近50篇经其修改。
与美国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纽尔
经杨遵仪先生之手修改过的外语论文,与他培养出的优秀学生一样难以尽数。然而,这些仍不过是他大力提携后辈的一个缩影。
最为学界称道的还属杨遵仪先生的学术成就。他领衔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自主编著的《古生物学教程》,创办了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他牵头在牛津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专著系列中出版的英文版《中国地质学》,是继李四光之后又一次向世界介绍近半个世纪中国地质研究进展的专著。
杨遵仪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北祁连山、南祁连山、贵州中部、青藏高原和华南等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相关区域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尤其擅长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以及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研究,将相关成果一举推至国际先进水平。
杨遵仪先生在外文阅览室查阅文献
“从古生物学来讲,他见识最广;从地层学来讲,他学问最博。他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活字典。” 殷鸿福院士对恩师的评价可谓道出了学界共同的心声。
年近期颐之际,杨遵仪先生更显豁达。他精神矍铄地骑车穿梭于校园中的情景,为地大史册珍藏下了何其美好的画面,这些画面都将随着杨遵仪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铭刻在地大人的记忆里。
杨遵仪先生110周年诞辰到了,我们都很怀念他。